■ 付長超
處在行業轉型的關口,對于中國電影未來的探討從未停止。一方面,國產電影總量在2018年突破1000部;另一方面,2019年前5個月的分賬票房和觀影人次同比都出現下降,為2011年來首次。 數年間以票房、觀影人數乃至電影院數量為代表的高速增長接近尾聲?中國電影需要什么樣新模式和路徑? “中國電影必須通過高質量發展來實現產業升級。”在日前舉行的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中國電影的發展亟須產業本身“提質創需”,以此來推動轉型升級。 “當我們影片達到一定數量,當我們票房也到了一個高度的時候,我們下一步應該做什么。我覺得數量也好、票房也好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重要的是質量的提高。”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江平在出席上海電影節金爵論壇時表示。 來自互聯網影視行業的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首席執行官程武對此也有清晰認識:“我們一定要看從9億元的年度票房增長到600億元以上的年度票房,最核心的動力是什么?我覺得14億電影觀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優秀影片的追求是支撐整個電影行業創作的最原動力。” 從規模到質量,中國電影行業正在經歷改革開放以來最關鍵的轉折之一。除了繼續抱有信心和樂觀,選擇正確的方法論和發展路徑,是影響中國電影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 電影的態度:好作品是信心的根基 2008年至2018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由43.41億元漲至600億元,增長約13倍。其中國產電票房達到378.97億元,占比62.15%。影院銀幕數量超過6萬塊,穩居世界首位。 然而近兩年,依靠投資擴大規模,尤其是擴大放映規模拉動增長的模式已經遇到瓶頸,外生動力拉動產業的作用明顯減弱。 “在600億元的時代以后,中國電影怎么發展?”上海電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認為,從2018年開始中國電影已經穩步發展,今年肯定也是處在穩定發展的狀態當中。“這種穩定的狀態對我們來講有它的好處。” 在參加了上海電影節的多場活動之后,程武也注意到,大家談論最多的還是面對未來的信心問題:整個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變革,產業增速在放緩,而且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但他表示對未來仍然保持樂觀。 首先,在內容供應層面,“從過去幾年來看,只要出現口碑佳作,都會引發巨大的觀影熱潮,今年春節檔的《流浪地球》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程武說。 其次,在市場容量方面,2018年中國的總觀影人次達到17.16億人次,超越北美、位居全球第一。劇集方面,總播放量也達到了4800多億次。“可以看到,僅就國內,就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受眾市場。” 另外,在發行設施方面,中國的熒幕總數今年突破了6萬塊,全球最多;劇集的播放平臺也已非常完善和豐富。豐富的數字內容生態,以及發行、在線票務平臺的深度融合,構建起了比較全面的宣發能力。 “最關鍵的還是要回到內容上,要打造出好的作品,這是一切信心的根基。”程武認為,中國影視行業經過多年快速發展已經具備一定基礎,特別是在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方面,影視依然是最為重要的載體。 北京文博會最新的IP“出海”報告顯示,排名前20的“出海”IP中,具備影視形態的IP占了八成。比如,騰訊影業參與出品的《流浪地球》排名第一。“未來,想走向全球市場,我們對內容品質的要求就要更高。”程武表示。 北京光線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長田也認為,影視行業在過去的發展中打下了當前品質整體提升的基礎。“如果以五年的區間來看,中國電影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 而且,5年來國產電影在類型上也有很大拓展,“科幻片、當代奇幻、戰爭、英雄、真實事件改編這些熱門的類型5年前都是沒有的,或者說是非常少見的。”王長田說。 電影的時代命題:深耕細作高質量發展 “要打造出好的作品”是電影人的共識。“當影片達到一定數量,票房也到一個高度的時候,我們下一步應該做什么?我覺得數量也好,票房也好,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重要的是質量的提高。”江平表示。 任仲倫則回憶說,前幾年中國電影票房的迅速增長使行業出現“沖動”,但實際上中國電影不急于要在哪個點上、要在哪個時間去超越。“我們更多地要思考在中國的市場上怎么形成我們自己的做法、打法、風格和道路,這是2018年給整個電影行業的冷靜思考。” 在進入“穩定發展的階段”之后,中國電影可能愿意用更多時間去打造精品力作,產生應有的影響力。“我們在想如果以后電影史學家研究我們這十年的電影,真正能夠被記載的是哪些影片?除了票房記錄以外,我們是不是提供了一些有思想力量、有藝術力量的影片,能夠為后人在觀看的時候能夠看到那個年代藝術家的創造,而不是簡單的制造。”任仲倫說。 新的時代給行業提出了新的命題。程武提到,從投資回報看,影視其實是個高風險產業,如果靠“押寶”,很難確保自己有持續的好運氣,要堅持在內容布局上做垂直深耕。程武表示,在實踐中騰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心得:內容產業雖然重創意,但長線成長關鍵還是要基于用戶需求,去挖掘、培育和深耕各個垂直賽道,構建出系統的內容組織能力。因此,騰訊影業率先推出了時代旋律、東方故事等六大文化產品系列,并一直按照這個思路在深耕探索和輸出作品。目前。時代旋律系列,已有8部聚焦現實主義的劇集,入選國家廣電總局公布的兩批百部重點電視劇選題名單。 其實行業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一個表現,就是“服務于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大局,弘揚主旋律,弘揚正確的價值觀,這是主流電影公司義不容辭的責任。”王長田在論壇上總結。 電影的回歸:本質是文化與藝術創作 談到目前電影發展現狀,導演寧浩表示,隨著互聯網和影像技術門檻的大大降低,市場的擴大,商業行為越來越多,但是作為導演不要被太紛亂的機會拉跑。 任仲倫則認為,即使在類型片中仍能夠塑造具有文學價值的形象。如有的電影雖是明星在扮演,但是角色身上的文學力量、藝術力量還是在的。“我經常看到很多作家和導演說類型電影不要人物,只要關注幾個點,甚至強調電影就是構思,人物不重要。可我覺得電影就是人物,所有情節是人物關系和人物性格的展開,好的人物在哪里斗可以自然地把這些情節自然流露。” 在程武看來,電影創作需要堅持和關注作品的文化內核。他舉例說,騰訊影業近年“出海”產品的成功也印證了這個道理:帶有強烈中國符號特質的《影》在海內外獲得了非常多的認可和贊譽;《流浪地球》也將被翻譯成28種語言、面向全球190個國家和地區的觀眾播放。 “稍后大家可以看到,在‘東方故事’系列里,將有更多具有中國文化內核和底蘊的作品,包括由故宮博物院擔任監制的《故宮如夢》。未來,我們希望能夠打造更多動人的故事,把中國文化帶向全球的每一個角落。我始終相信,好的故事,是最好的文化語言,而文化則是每個好故事背后的靈魂所在。”程武表示。 面向未來,任仲倫說,2019年開始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從數量時代進入質量時代、從追求高票房的目標變成追求高品質的時代。“每次我看世界電影100部影片作品。我也在思考,我也愿意為此行動。” |